作者:侯政宏
長庚美容醫學國際論壇從 2011 年林志鴻教授創辦以來深受各界的肯定,今年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邀請國外的大師親臨現場,但透過視訊的傳播也是可以跟不同時區的講者即時的連線進行交流與問答。
今年的主題是眼整形,會中邀請了國內知名做眼整形的整形外科醫師及眼科醫師來分享上眼皮及下眼皮的進階手術。可以在短短的兩天議程吸收眼整形大師的日月精華,把眼整形可能遭遇的問題及解決方式分享給與會人員,頓時覺得功力又提升了不少!
眼皮是身上皮膚最薄的部位,在這麼薄的地方又分了好幾層的結構,想要做好眼整形必須對眼部的解剖構造有相當清楚的了解,才不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在老化的過程中,臉部的組織因為地心引力以及骨骼和軟組織的萎縮,漸漸會有鬆弛的皮膚和下垂的組織跑出來。而眼周附近的老化又是最容易讓人發現老態的地方。
老化的現象在上眼部的表現會有眉毛的下垂、上眼皮的鬆弛導致雙眼皮摺痕不明顯或是影響視野、提眼瞼肌的無力或是鬆脫導致的眼瞼下垂以及眼尾下垂等。
而老化的現象在下眼皮的表現則有眶隔鬆弛導致眼袋的產生、眶顴韌帶及眼輪匝肌的鬆弛、頰側脂肪墊的下垂等。
為了要改善眼周的老態以及抵抗地心引力產生的影響,我們會用微整形、手術,甚至是音波拉提、電波拉提等來改善上述的這些問題。
每種治療都有不同的維持時間以及優缺點,侵入性越強的治療像是手術,效果會較明顯並且較持久,不過必須接受較長的恢復期。而非侵入性的治療往往有一定的時效性,不過好處是恢復期較短,較適合年輕族群。
要做好眼整形,除了需要精通上眼皮及下眼皮的手術之外,眼周附近的組織也要一起評估,以達到更佳的面部年輕化以及臉部的和諧。畢竟老化是全面性的,不會單單只有上下眼皮老化而已。
在針對眉毛下垂的部分,若要改善可以考慮接受內視鏡前額拉提手術或是切眉手術。而眼眶骨的萎縮及下眼部軟組織的流失,則可以考慮精微自體脂肪移植這類的增積手術。
另外,不管是接受非手術類的治療或是手術治療,都有一定比例的併發症會產生,這是求美者在接受治療前必須知道的。而眼整形醫師也必須對併發症的處理有一定的認識及瞭解,才能為求美者提供更好的治療結果。
上眼皮手術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摺痕寬度不對稱、摺痕太高(high fold)、醫源性眼瞼下垂等。而下眼皮手術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則有眼瞼外翻(ectropion)、眼瞼內翻(entropion)、殘存的眼袋、下眼皮內縮(lower eyelid retraction)等。
結論
以前就有聽老師說過眼整形是「易學難精」,這幾年的手術經驗下來也漸漸能體會這個道理,如何在這身體最薄的皮膚做最精細的調整,考驗著每個整形外科醫師的經驗與手術的細膩度,往後的文章會再一一細說,一起帶領大家探索眼整形的奧秘!
參考文獻
- Larsson JC, Chen TY, Lao WW. Integrating Fat Graft with Blepharoplasty to Rejuvenate the Asian Periorbita. 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 2019 Oct 15;7(10):e2365. doi: 10.1097/GOX.0000000000002365. eCollection 2019 Oct.
- Steinsapir KD, Kim YD. Pathology Of "Post-Upper Blepharoplasty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Upper Eyelid Reconstruction. Clin Ophthalmol. 2019 Oct 17;13:2035-2042. doi: 10.2147/OPTH.S211289. eCollection 2019.PMID: 31802837
- Wong CH, Mendelson B. The Long-Term Static and Dynamic Effects of Surgical Release of the Tear Trough Ligament and Origins of the Orbicularis Oculi in Lower Eyelid Blepharoplasty. Plast Reconstr Surg. 2019 Sep;144(3):583-591. doi: 10.1097/PRS.0000000000005908.PMID: 31461006
- Wong CH, Mendelson B. Extended Transconjunctival Lower Eyelid Blepharoplasty with Release of the Tear Trough Ligament and Fat Redistribu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17 Aug;140(2):273-282. doi: 10.1097/PRS.0000000000003561.PMID: 28746272